全民族抗战时期党员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 - 知君范文
知君范文网,海量公文素材资料,下载网址:vip.zhijunya.com,润笔请加微:fendou_417。 全民族抗战时期党员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 党员质量是衡量一个政党组织凝聚力、先进性和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全民族抗战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的重要转折阶段。面对民族危亡与革命发展的双重考验,我们党在党员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经验。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解决了组织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的张力问题,实现了党员数量从全民族抗战初期的4万余人到1945年的120余万人的跨越式增长,同时确保了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一时期的实践探索,不仅为夺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而且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探索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于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启示意义。 坚持广泛性与先进性统一,优化发展党员标准 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党员队伍建设上面临着扩大规模与保证质量的双重挑战。这一时期通过适时调整和优化发展党员标准,实现了党员队伍广泛性与先进性的辩证统一,为抗战胜利和革命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全方位推动党员队伍规模快速扩大。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提出,“能否为党所提出的主张而坚决奋斗,是党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社会成分是应该注意到的,但不是主要的标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49页)。在全民族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严峻的组织发展困境。党的力量主要集中于部分区域,国民党统治区内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组织力量的薄弱与抗战动员的迫切需求形成鲜明矛盾。1938年3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提出“大量的十百倍的发展党员,成为党目前迫切与严重的任务”,要求“大胆向着积极的工人,雇农,城市中与乡村中革命的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坚决勇敢的下级官兵开门,把发展党的注意力放在吸收抗战中新的积极分子与扩大党的无产阶级基础之上”(《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66~467页)。然而,党员规模的急速扩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组织的先进性。为解决这些问题,1939年8月通过的《中央政治局关于巩固党的决定》要求,“纠正追求数目字与采用突击方式的错误,只求精不求多”(《中共中央文件……
试读结束,开通会员文档无限下载使用